第五十六章 复苏的新年(1 / 4)

一九七九年的元旦刚过,原西县的格局也悄然迎来了新的变化。县ge委会一把手冯世宽,因为工作表现突出,被提拔到了黄原地区担任ge委会副主任,这是对他多年来勤勉工作的肯定。

与此同时,二把手田福军也接到了调令,调他回到黄原地区,等待新的工作安排。这份调动看似平常,实则却内含玄机。

地区主要领导苗凯对田福军的独立工作作风有所保留,曾有意安排他到防疫站任职,但是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主任呼正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。

“福军同志能力强,工作经验丰富,这样的安排恐怕不能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。”呼正文在工作会议上如是说道。最终组织上决定暂不安排具体职务,让田福军先回到地区上待命。

就这样原西县ge委会的三把手李登云,顺理成章的开始主持全面工作。这位是李向前的父亲,如今成为了原西县实际的掌舵人。

基层单位也随之进行了调整,石圪节公社主任白明川和柳岔公社主任周文龙,因工作出色被提拔到县里任职,递补到了田福军和李登云原来的位置上。

石圪节公社的副主任徐治功获得转正,而公社文书刘根民,也就是孙少安曾经的高小同学,也因为表现突出而被提拔为副主任。

这些人事变动在机关里引起了一阵热议,但是很快就被即将到来的春节气氛所冲淡。对于双水村的老百姓来说,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是,今年春节允许闹秧歌了!

双水村的秧歌在整个原西县都是出了名的,在这个有着深厚秧歌传统的村庄里,上至白发老人,下至垂髫小儿,谁都能上场扭上两段。往年只要是一入冬,村里就开始为正月闹秧歌忙活起来了。

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着招待秧歌队“转院”时的吃食,这可不仅仅是娱乐,更是一次展示家门风光的机会。就好似那孔雀开屏,有的家庭仅仅因为一回对秧歌队招待的好,第二年就会有好多人家上门说亲。

因此,即便是光景最困难的人家,也会省吃俭用,把红枣、瓜子、核桃等这些稀罕物仔细的收着,就为了在秧歌队来时,能端出一盘像样的茶点。

村里的婆姨们早就开始翻箱倒柜,找出压在箱底的彩布,准备给全家做新衣裳;汉子们则是忙着修补锣鼓家伙,检查秧歌队要用的道具。

腊月里的双水村,虽然天寒地冻,但却处处洋溢着暖意。家家户户的烟囱,冒出的炊烟,都比往日里更欢实,仿佛连老天爷都知道:要过年了,要闹秧歌了!

正月里,双水村的秧歌火种一点燃,立刻以燎原之势蔓延至整个石圪节公社。罐子村的锣鼓敲起来了,下山村的彩绸舞起来了,就连最偏远的哭咽河畔都传来了欢快的唢呐声。

更让庄稼人惊喜的是,这一次,公社和县里非但没有阻拦,反而还送来了红纸彩绸,支持农民恢复着传统的红火热闹。老人们蹲在墙根下晒太阳时,都不由得想起田二在生前常念叨的那句:“这世事要变哩……”

更让双水村村民们感到自豪的是,他们不仅恢复了闹秧歌,还要在正月十五晚上举办“转灯”仪式。消息传开,石圪节村、罐子村,等五六个村庄的秧歌队都争相要来“打彩门”,转九曲。沉寂了多年的双水村,一下子成了十里八乡的焦点。

村里人自然而然的分成了三拨,在忙活着,田家圪崂大队部里,田福堂披着那件虎皮领子大氅,栽绒火车头棉帽下的额角沁着细汗。他身边围坐着一群穿戴整齐的老者,在这种事情上,这些拄着拐棍的老汉才是真正的权威。

要知道几支秧歌队碰面,在礼节上,比国家元首互访还要讲究呢,谁先进场?谁先开嗓?彩门怎么打?九曲怎么转?稍有不周就可能引发村与村之间的“战争”。此时老人们就好像联邦大法官似的,严肃的仲裁着各项“规定”。

庙坪的枣